近日,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杨敏博士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留学回国先进个人”称号,是全省卫生计生行业唯一的获得者。杨敏博士在省原医所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先后于2009年11月-2010年12月、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斯坦福大学进行访学。两段访学经历,拓宽了她的科研视野,激发了她的创新灵感,为她热爱并耕耘20载的核药事业注入了新动力。回国后,她学以致用,带领团队谱写出不懈攀峰的创新故事,助力我省、我国的核药创新事业更上一层楼。
据悉,在此次“江苏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奖”评选活动中,共有10人因创新创业实绩突出、示范导向效应显著被授予“江苏留学回国先进个人”称号,涵盖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产业等领域。
杨敏博士2010年至今发表88篇论文,其中SCI收录6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40.182)。授权专利33件(其中第一发明人21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专项、省科技支撑计划等30余项省级以上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多项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
2007年,省原医所购进国内第一台SIEMENS INVEON Mi-croPET(小动物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杨敏受单位委派远赴美国NIH取经,回国后在单位大力支持下组建了分子影像中心,解决了核素示踪关键技术,加速建设单位的MicroPET平台并推广应用。此新技术使药物的体内“暗箱”过程全方位、实时可视化,最快可精确到药物注射后2s;基于微剂量、同体、连续成像,获得信息更客观、真实、系统,可指导药物的筛选、疗效方案的制订和调整。此方法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可,经药理毒理部推荐为化药药物评价方法。吸引了北京协和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前来合作。
新生血管是肿瘤诊治的重要靶点,但是,放射性核素的标记工艺是严重制约其临床PET显像推广的技术瓶颈。杨敏和NIH陈小元教授合作,带领团队对新生血管特异性诊断试剂18F-ALFATIDE进行工艺摸索,从原料、辅料、浓度、酸碱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剂、纯化、冻干、放射性活度、核素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实验和测试,终于实现了高效的一步法氟(18F)标记,并于2011年全球首家提供了配套试剂盒。这一产品的反应时间比同类国际产品大大缩短(20min vs 3h),标记效率大大提高(60% vs 10%),有效减少对制剂人员的辐照剂量,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春节前,第一份18F-ALFATIDE被送往无锡市四院进行临床研究。正如预期,首例肺癌患者接受药物后,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反应,而且,肿瘤显像十分清晰,与病理结果对照一致,为外科医生开展手术及后续治疗提供了精准的指导。此研究成果于2013年4月在线发表于《美国核医学杂志》,被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NMMI)评为热门文章(Top Story),获得国外同行高度评价。随后,这一技术在无锡四院、山东肿瘤医院等单位成功推广,在脑癌、骨癌、淋巴转移、乳腺癌、胶质瘤的诊治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目前18F-ALFATIDE已在申报国家一类新药,向早日“服务临床、造福患者”又迈进了一步!
2013年9月,已有多项成果和荣誉光环的杨敏选择挑战在国内外均处于起步阶段的工作——多模式分子探针的设计和研发。她与斯坦福大学程震教授合作,采用天然材料去铁蛋白和黑色素双纳米模板,制备了高效、灵敏的三模式探针,显著提高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核磁共振成像(MRI)、光声成像(PAI)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此新型材料的制备方法简单快捷,稳定性好,便于大规模生产。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报国际专利1项。
目前,杨敏致力于新药的开发及临床转化,着重发挥核素示踪技术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优势,交叉化学、纳米、影像、生物、基因工程等技术,为精准医学诊治提供新制剂及新方法,为新药的筛选和评价提供加速平台。 (魏利)(来源:无锡日报健康专刊 20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