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栏目导航
文章搜索

关于印发《无锡市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区卫生计生局(委),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改善护理质量和服务,促进全市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江苏省“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苏卫医政〔2016〕60号)精神,市卫生计生委制订了《无锡市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无锡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年6月6日


无锡市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江苏省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精神,促进全市护理事业进一步发展,制订本规划。
  一、无锡市护理事业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护理事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全面完成《无锡市十二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备,加快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表现为:
  一是护理队伍不断壮大。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注册护士达到1.93万人,较2010年增加69.30%;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2010年的1.79提高到2015年的2.97,临床护理人员占护士总数的93.6%;护士队伍学历层次逐步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70.12%。
  二是护理学术交流氛围浓厚。“十二五”期间,开展全市性学术讲座189场,共有24886人次参加。学术活动形式由单一的学术讲座转变为经验分享、临床护理实践技能示范演示等多种形式,护理服务理念与国际逐步接轨,护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护理专业建设成效显现。“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国家级专科护士132名,省级专科护士266名,无锡市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的7个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培养市级专科护士312名。试点开展护理专科门诊,参与院内外护理会诊,推动全市专科护理的发展。推进市级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制订《无锡市护理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标准(试行)》,评出无锡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等5个无锡市护理临床重点专科,评出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科等5个无锡市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获第三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无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5项,专利88项,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1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9项,发表SCI论文2篇,中华级论文10篇,核心统计源期刊论文136篇,培养省级专科护士61名,市级专科护士113名,接收进修人员49名。
  四是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成效显著。至“十二五”期末,全市有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省级重点联系医院8家。全市14家三级医院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创建工作,34家二级、11家二级以下医院主动参与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创建病房发展到313个,二级医院发展到226个,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达95%以上。
  五是推进医院护士岗位管理。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江阴市人民医院为市级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医院,以现有护理人力资源为基础,科学合理设置护士岗位,加强分层岗位培训,从根本上调动护士积极性,努力推进医院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工作。“十二五”期末,全市有13家三级医院、28家二级医院开展护士岗位管理。
  “十二五”期间,尽管全市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护理事业发展也取得积极成效,但与医疗事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护理人力资源的紧缺。护理队伍虽然得到明显加强,但护士人数的发展跟不上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部分医院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达标。二是年轻护士素质亟待提高。近年来,护理院校招录的护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护理人员临床动手能力差,在护理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人员调配受到限制,亟待提高整体素质。三是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增强。护士社会地位较低,工作量大,三班制倒班导致生物钟紊乱,出现职业性的倦怠现象。四是中医护理专业人员不足。中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占比少,虽经中医基础培训,但底子薄,辨证施护能力相对薄弱。五是护理国际化有待加强。语言交流尚存在障碍,护理人员培训理念和方法与国际的差距以及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偏向纯技术性,导致护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护理国际化需进一步加强。
  (二)“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涉及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问题和矛盾将逐步解决,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补偿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必将稳步推进,改革的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将进一步显现。
  2.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护理领域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同时我国加入国际护士会、护理专业列入一级学科,这对我国的护理教育、护士队伍建设和护理服务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使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所以要树立率先意识,克服畏难心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抓住关键,稳步推进,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健康。
  3. 护理人力资源紧缺。由于社会大环境发展,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加之我国社会普遍的老龄化,90后、00后的年轻一代多为独生子女,成长经历和环境的优越性使其不愿承担责任大且繁琐的日常护理工作,同时护士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及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等客观因素也影响护理整体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4. 中国护理教育的现状。护理教育将以国际护理教育发展为借鉴,逐步向高等过渡,一直占主体地位的中专护理教育规模开始缩减。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专护理教育逐步转向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但整个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人际沟通、护理美学、护理礼仪等社会人文知识明显不足,专业基础中具有针对性特色的内容少,心理护理、健康促进等知识缺乏、护理研究能力培养不足,循证护理意识不强,不能适应护理专业自身发展及社会和民众对护理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落实医改政策,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为目标,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为导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升护理服务和护理管理水平为重点,着力深化护理改革,突出制度创新,进一步增加护理资源总量,提高护理队伍能力素质,推进护理科学管理,增强城乡基层护理服务的可及性,使人民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使全市护理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促进和谐。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推动护理服务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基层,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和供给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把“护士还给病人”,让患者满意。以护士为本,创新管理方式,减轻护士压力和负担,把“时间还给护士”,让护士满意。
  2.协调发展,提升能力。增加注册护士总量,提高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在发展大医院专科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壮大护理力量。
  3.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护士岗位管理,将护士岗位管理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有效结合,加快建立适合护理岗位特点的薪酬制度,激发护士队伍活力。
  4.创新管理,拓展服务。建立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创新护理管理模式,提高护理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以需求为导向,丰富护理专业内涵,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慢病管理、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
  5.规范行为,保障安全。完善并落实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工作制度、技术规范和常规,加强护士执业准入和执业管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护理事业达到以下总体目标:
  ——护士队伍数量、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适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护士数量增长与床位规模相适应,护理人才梯队初步形成;新入职护士和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
  ——深化岗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护士岗位管理不断深化,分层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护士执业管理制度和医院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护士人力配置、绩效考核、岗位培训、执业规则等管理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护士队伍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
  ——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基层护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推行、有效落实,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护理专业内涵更加丰富,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高。
  ——老年护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服务链,初步形成健全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医护养结合、安宁疗护以及社区、居家护理服务进一步发展。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和机构建设得到大力加强,老年护理服务行为更加规范,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
  ——护理教育进一步贴近临床。依托无锡市护理职教集团平台,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护理科研等方面有效探索,校院深度合作。
  主要指标:
  1.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3.6名(预期性),医护比达到1∶1.25(预期性)。
  三级综合医院和部分三级专科医院(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比达到1∶0.8(约束性),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病区护士比达到1∶0.6(约束性)。
  二级综合医院和部分二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专科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比达到1∶0.7(约束性),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病区护士比达到1∶0.5(约束性)。
  全市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护士数比“十二五”期末增加55%(预期性)。
  2. 100%三级医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预期性),50%二级医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预期性)。
  3.二级及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新入职护士、老年护理从业人员以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士参加培训比例均达100%(预期性)。
  4. 10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护理管理信息化(覆盖队伍、岗位、质量、安全等全环节、全过程)(预期性),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效率。
  5. 各级医疗机构进一步增加培训费用的投入:三级医院(开放床位≥1000张)护士人才队伍建设年投入不低于150万元,其他三级医院年投入不低于80万元,二级医院年投入不低于40万元,基层医疗机构年投入不低于3万元。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1. 壮大注册护士队伍。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增加注册护士数量。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士人力配置的指导,重点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士数量。根据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工作量等科学合理配置护士人力,满足临床工作需求。
  2. 建立健全护士培训机制。深化护士培训考核改革,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分层次实施岗位培训。N1级(基本级)护士纳入护士规范化培训,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明确培训内容、带教要求、考核形式等,探索适合全市实际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体系及建立全市统一的考核平台;N2级(胜任级)、N3级(骨干级)以自学为主,医院、护理学会等学术团体提供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为辅;N4级(专家级)护士以自学与国内外研修相结合,医院要加大力度、提高培训层次。
  3. 加强护理人才的培养。制定护理学科、专科带头人的培养要求,制定选拔、培养、使用、晋升制度。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对护理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提高护理人员培养、在职培训的层次和质量。
  4. 提高护士临床护理能力。以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为抓手,继续推进“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计划”,以胜任临床护理岗位为目标,以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为导向,选拔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临床护理骨干担任带教师资,合理调度科室资源,实现床边技能操作培训,落实护士长跟班督导制度,确保培训效果。
  5. 提高专科护士专业水平。一是继续落实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制度,重点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母婴护理、伤口/造口护理、肿瘤护理等领域集中培养“知识全、专业精、技能高”的临床护理骨干,创建1—2个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二是继续做好市级专科护士培训。至2020年,急诊急救、重症护理、血液透析、母婴护理等专科持市级以上专科护士证的护士数占全院护士总数三级医院达20%,二级医院达10%。其他病区全面开展本病区专病护理服务,制定适合本病区的护理操作服务规范,提高临床护理专业水平,提高专科工作满3年以上的护士数占全院护士总数三级医院达70%以上、二级医院达到50%以上。三是专科护士合理使用。将专科护士作为一线岗位纳入岗位管理,探索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积极发挥其专业特长,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6. 维护护士合法权益。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医疗机构落实《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在保证人力配置、防控和减少护理职业健康危险因素等方面加大落实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护士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稳定和发展好护士队伍。大力宣传在护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护士,依法严惩伤害护士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护士人身安全。
  (二)深化优质护理内涵,创新服务模式
  1. 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全院覆盖,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要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医学照顾、病情观察、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康复促进、心理护理等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2. 构建科学高效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质量控制关键指标,提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护理质量同质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定期监测、评估与反馈制度,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3. 试点开展特殊患者门诊专科护理服务。开展针对高危孕产妇、糖尿病患者、直肠癌造口、膀胱癌造口、尿失禁和各种慢性伤口患者等特定病种群体的专科护理服务,在门诊设立专门的区域,由获得相应资质的临床专科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专项护理技术或技能指导。二级以上医院可根据自身专科特色开设门诊专科、专病护理服务,适应非住院患者或出院后患者进一步治疗、康复和延续照护的需求。
  4. 探索建立专科患者个案管理服务模式。在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肿瘤、人体器官移植、糖尿病等专科患者不同的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医护协同、多学科合作的个案管理服务模式。由专科护士负责患者整体诊疗护理计划的实施、追踪和评估,统筹多学科参与的照护,建立患者出院后随访制度,让患者接受无缝隙连续服务,以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康复机会,减轻患者负担,全面改善护理品质。
  5. 启动专科护理标准化建设。“十三五”期间,各医院结合科室实际落实标准化、规范化的疾病护理质量标准、专项护理技术质量标准,三级医院至少创建1个专科化临床护理的示范病区,市卫生计生委以项目招标形式进行评审并示范推广,推进临床护理向真正的专科护理转型,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6. 加强市级护理临床重点专科规范化建设。制订《无锡市护理临床重点专科管理办法》,创建市级护理临床重点专科6—10个,申报省级护理临床重点专科1—2个,各护理临床重点专科和所在医院要加强管理与建设,注重科研与创新投入。及时总结经验,并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年度运行情况。
  7. 完善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标准化建设。修订《无锡市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完善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评审细则,开展对原有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复核评价和对新申报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评审。新增8个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输液治疗护理、手术室护理、心血管护理、儿科危重症护理、消化内科护理、神经外科护理、造口伤口护理、骨科护理)。
  (三)深化护士岗位管理,激发内在活力
  1. 加大护理岗位管理推进力度。完善并推进医院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各医疗机构建立人事、财务、医务、护理、后勤等多部门联动机制,科学设置护理岗位,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合理配置护士人力。建立健全符合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以护士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指标,结合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等,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层。将护士分层管理与护士的薪酬分配、晋升晋级等有机结合,明确护士职业发展路径,拓宽护士职业发展空间。
  2. 深化护士分配制度改革。发挥护理垂直管理的优势,提高护理人员在分配决策方面的话语权,强化护理部对护理人员的分配考核职能,要向工作量大、护理风险大、技术难度高、轮值夜班多的临床护理岗位倾斜,形成激励性分配机制,体现同岗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3. 改革护士考核制度和机制。改革考核形式和方法,建立临床护理能力综合评价机制。各医院要研究与护士能级、岗位职责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标准,重点考察护士思维能力、评估能力和操作能力。
  4. 切实减轻临床一线护士负担。减少护士承担非护理工作,推进药品运送、物资保障、维修、送检、膳食、安全、财务结算等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让护士全身心照护患者。进一步简化护理病历书写,清理临床工作中《病历书写规范》以外的各种记录表单,清理不必要的管理台账。根据病人需求及医疗技术的发展,配置新型的护理用品、用具和设备,改善护理工作条件,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5. 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优化护理流程和护理服务形式,强化移动医疗、护理设备等护理应用信息体系,节约人力成本,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和质量,减轻护士工作负荷。同时为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等提供技术支撑。逐步实现护理资源共享、院外延伸服务领域拓展,地区间护理工作水平共同提高。
  (四)拓展护理服务外延、提升基层能力
  1. 大力推进老年护理服务。逐步建立以居家为主、社区为依托、专业机构为支撑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老年护理相关服务指南和规范。加强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建设,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老年护理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工作。发展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2. 探索基层护理服务的新形式。三级医院要依托区域医疗联合体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积极做好基层医疗机构适宜技术的推广指导和培训工作,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培训项目不少于2项/年,实现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全覆盖的目标。以“互联网+”为载体,探索利用信息系统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居家护理服务。
  3. 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出院患者提供形式多样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逐步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保障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与基层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服务机构等建立合作联系,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4. 加快发展城乡基层护理。建立健全护理相关标准、规范,完善激励机制,在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基层护士倾斜,调动基层护士队伍积极性。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居家护理,为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老年患者等人群提供护理服务。护士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护士上门为老年人、慢病患者、术后康复、肿瘤患者等提供适宜的护理服务。
  5. 加强基层护理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对口支援、在岗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训,区域医联体要下派护理业务骨干指导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工作,负责接受护理人员进修学习。通过综合措施帮扶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护理服务能力,特别是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促进等服务能力。
  6. 加强对护理院的质量管理。制定星级护理院评审标准,加强护理院质量管理与控制,规范医疗护理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护理队伍素质、促进护理服务业务发展。定期开展护理院质量专项检查,规范医疗护理服务行为。
  (五)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护理发展
  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推动中医护理发展。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并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规范和人才培养大纲等。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科要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中医医疗机构(含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100学时)的比例≥70%,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达到100%,三级中医医院每个临床科室至少开展4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二级及以下中医院每个临床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不少于2项,组织落实中医护理方案,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慢病管理、养生保健、康复促进、健康养老等方面作用。
  五、重大工程项目
  (一)护士能力提升工程
  “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新入职护士、专科护士、护理管理人员、社区护士等人员培训,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专栏1 护士能力提升工程
  新入职护士培训:到2020年,参照国家《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的要求,争取所有三级综合医院的新入职护士均参加培训,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一定比例的新入职护士参加培训,切实提高新入职护士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专科护士发展计划:在相对成熟的专科护理领域,发展专科护士,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科护理服务水平。十三五期间,开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专业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和输送护理专业骨干。
  护理管理人才工程:有计划地开展护理管理人员规范化培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护理管理人员参加市级以上培训达到100%以上。
  社区护士拓展计划: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开展社区护士培训,争取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培训全覆盖,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能力。
  中医护士能力提升计划:有计划地开展中医护理管理人员和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新入职护士培训,注重中医护理技术推广和应用,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老年护理服务发展工程
  “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事业,全面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加强老年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及安宁疗护机构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服务指南和规范,进一步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升老年护理服务水平。
  专栏2 老年护理服务发展工程
  老年护理机构建设:到2020年,每个市(县)区的护理院要完善老年护理相关人力资源、设备设施配备。鼓励社会力量积极举办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安宁疗护中心,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
  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养:加快开展老年护理从业人员规范培训工作,初步形成一支由护士和护理员组成的老年护理服务队伍,提高老年护理服务能力。
  老年护理服务规范建设: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老年护理服务相关指南和规范,鼓励老年护理服务机构、医养结合及安宁疗护机构等依据指南和规范制定符合服务对象健康需求的护理措施。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计划:按照《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加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等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
  加强安宁疗护能力建设: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宁疗护机构准入、服务规范、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健全并完善相关机制,逐步提升安宁疗护服务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重视程度
  护理事业是卫生计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护理工作者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力军,在维护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护理工作,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情况,加强沟通协调,完善政策措施,为护理工作创造更为有利的工作条件。医疗机构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改革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支持并协调院内各部门支持临床护理工作。为护理工作和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一切有利条件,努力提高护士待遇,增加护理队伍建设的投入,构建护士执业发展空间,稳定护士队伍,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二)加强部门协调
  主动积极协调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物价等部门共同推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协调财政部门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护士队伍建设,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等相关经费。协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重点向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重、风险大、技术含量高的护理岗位倾斜;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老年护理服务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完善护理职称评定,简化评定程序,评定侧重临床护理工作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及医德医风等。协调教育部门深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规范护理专业设置,加强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严格临床护理实习实训管理,全面提高护理人才教育质量。协调价格部门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合理调整包括护理在内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三)鼓励护士参与
  广大护理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是落实工作的关键。要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认识护理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护理事业建设发展。同时,广大护理管理者要潜心探索创新临床护理模式,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提高管理水平。
  (四)营造良好氛围
  各单位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护士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对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理解护士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扶持护理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七、实施与评价
  本规划是全市护理事业“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医疗机构要根据本规划,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实施方案、年度计划及时序进度,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规划顺利实施。要建立监测、评估制度和机制,制定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办法,对规划的实施进度和效果定期科学开展监测与评估,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又好又快实现规划目标。2017年,市卫生计生委对各市(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三级医院贯彻落实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2020年组织开展终期评估,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来源:无锡市卫生计生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