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隆重揭晓,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的创新成果“碘佛醇原料与制剂”斩获二等奖,至此,省原医所已有77项成果荣获省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省原医所如何能在医学创新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先后承担碘海醇、碘佛醇两大攻关任务的该所应用研究部团队或许能揭开这一问题的答案。
能打硬仗,创新是使命
碘海醇、碘佛醇都是用于血管放射学造影检查的非离子型X线造影剂。上世纪90年代初,这类产品一直处于国外垄断地位,高昂的进口价格堪称“液体黄金”。因此,许多需做血管造影的患者只能使用价廉的国产离子型造影剂,而不得不忍受呕吐、麻疹、休克等毒副作用。为了让患者早日用上经济又安全的国产非离子型X线造影剂,该团队创建人罗世能带领一批青年科研人员挑起了攻关碘海醇的重担。有些原料国内少见,他们踏破铁鞋四处去找;一些国内压根没有的昂贵原料,他们就想办法自己研制;一些初始数据国内外没有公开发表,他们一遍又一遍反复实验积累。历经6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国产碘海醇的研究果熟蒂落,终于结束了我国非离子型X 线造影剂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同时也使进口造影剂的价格大大降低,既为国争光,更造福于民。该项目获得2002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敢于清零,创新再出发
心血变为成果,喜悦是肯定的,但喜悦过后,这个团队选择了“清零”,他们向着明天再出发,这一次他们要挑战比碘海醇性能更优但难度更大的碘佛醇。
在非离子型X线造影剂系列产品中,碘佛醇具有极佳的亲水性、极低的化学毒性和副反应发生率,因此成为国内外临床应用最广、使用效果最好的非离子型X线造影剂。但是,碘佛醇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合成技术要求特别高,当时国内一直未能研制成功。困难成了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激发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年轻团队再次踏上攀峰之路。当时已担任副所长的罗世能坚持科研一线,他创造性地尝试起“头脑风暴”法,让大家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能得到集思广益的帮助和灵感碰撞的启发。在研制碘昔兰时,大量的病理实验和临床实验的资料都是日语的,当应用部小刘拿到文献资料后却犯了难,因为没人懂日语。她硬是对着厚厚的日语字典逐字逐词地翻译了下来。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倔强,她“自学成才”,不靠字典就能通读整篇文献了。
苦中作乐,创新有秘诀
一次,团队里的一个技术小组遇到了一个技术难点,小组成员们在3个多月时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但都以失败告终,原定的科研计划迟迟得不到丝毫推进,当这些年轻人就快要承受不住的时候,所长罗世能不但没有丝毫责备,反而教给他们一条科研“秘诀”:在最困难的时候,再多坚持一会儿,成功就在不远处。这些年轻人将3个月来积累的冗繁数据重新梳理、细细排查,仔细再仔细地观察和思考,终于在1个月后捕捉到了制备方法中一个微小却十足关键的细节,他们马上调整了实验思路,打开了这个技术难点的破解之门。
在研制碘佛醇的7年时间里,这个团队里的每个人,不管职务高低、资历深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支持和鼓励。团队的通力合作换回了喜人成果,他们设计并开发了一条与国外工艺不同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碘佛醇合成路线,不仅产品质量稳定、而且比国外工艺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碘佛醇经成果转化上市后,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迅速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型医院得到广泛应用,近三年,使用碘佛醇注射液的患者已超过200万人次。(魏利)(来源:无锡日报 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