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不足百个。然而,坐落于无锡钱荣路旁的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却有8个,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省原医所自1959年建立以来,悄然地已走了五十个春秋,从建所之初只有6名员工,到如今已发展到了近三百人,且已成为集科研、临床、信息和科技开发于一体,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的核医学研究基地。原医人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地在核医学领域谱写着奋进曲。
小巷深处写风流
核医学,顾名思义,就是与核打交道的医学。据资料解释,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是医学现代化的产物,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科学。我国的核医学是自1956年起步的,而我市则从1959年2月就建立起无锡市医学研究所(省原医所前身),紧贴时代前沿科学,开始了对核医学的探索,致力于放射性同位素的临床应用。1965年4月,市医学研究所迁址于大娄巷。
研究所虽小,人仅几个,面积只有数百平方米,但成绩斐然:1963年,采用32磷治疗神经性皮炎,被全国同位素应用单位普遍采用;1964年,与无锡机床厂协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机;1965年,与卫生部协作,完成国产医用同位素碘、金、磷临床应用生物学鉴定,结束了我国医用同位素依靠进口的局面;1967年,完成低能量同位素125碘临床应用研究和临床探测设备的研制;1975年,与721厂协作,研制成功“5000克镭当量电子计时60钴治疗机”。
与时俱进写春秋
改革开放,为省原医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发展。市医学研究所在1978年更名为市原子医学研究所,1979年4月又更名为“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并由省卫生厅直接领导。
在省、市两级的关怀下,省原医所在1987年时搬到了位于钱荣路的新址,不仅有了环境优美、面积舒适的工作场所,科研条件也大为改善。在此后的20余年中,省原医所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时期,以科研为主体,以临床和科技开发为两翼的格局逐步形成。1993年,以省原医所为依托的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建立,同时,一批科研成果如井喷般爆发:1990年底,心肌灌注显像剂99Tcm-MIBI、脑灌注显像剂99Tcm-ECD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甲氧异腈类药盒研制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放射性核素示踪关键技术研究及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此同时,作为重点实验室临床基地的附属医院——江苏省江原医院开业;在获得卫生部“同位素生产企业许可证”后,成立江原实业技贸总公司,并逐渐形成由应用研究部、江原制药厂、生物技术公司等组成,集新药、生物技术、医用制剂、病理试剂的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实体。
星空闪耀铸辉煌
对于原医所五十年的飞跃发展,该所书记郭荣梁概括为三个特点,即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艰苦创业,实干兴所;风正气顺,政通人和。
回眸研究所50年的发展,以朱庆云、张满达为代表的老一辈创业者,在缺少完整技术资料的情况下,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医用X-Y黑白扫描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所科研人员传承前辈,依靠简陋的科研设备,采用纯国产原料,研制出的心肌灌注显像剂99Tcm-MIBI和脑灌注显像剂99Tcm-ECD,填补了国内空白。
最让新一代原医人感动的精神是艰苦创业,实干兴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新所建造过程中,创业者们视事业为生命,呕心沥血,精打细算,以较低的投入建造出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研究所,被誉为奇迹;在新所落成搬迁时,全所干部职工依靠简陋的运输工具,硬是肩扛手提地把大批科研设备和物资从城中旧址搬运到郊区新所;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的成果转化的一年中,该课题组人员整整一年全身心扑在扬子江药厂的生产车间……
而在普通原医人眼中,研究所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是研究所风正气顺,政通人和。 这其中,有岁月打磨而成的“开拓、求实、勤奋、严谨”的所风,也有兴求真务实风气,树廉洁勤政形象,办强所富民实事,营和谐发展环境的所历届领导班子。
横山脚下,吹拂着清新的所风,铺设了创业的平台,搭建了成才的阶梯。建所以来,全所涌现出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省级专家和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还有9名省、市“333”高层次人才等。全所科技人员还获得国家新药证书16张、国家发明专利33项,江苏省十大优秀专利发明人2名,以及包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市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110项。朱庆云、张满达、罗世能……一个个科技俊杰的名字,如浩宇中的星星,闪耀而明亮。(无锡日报 戴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