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栏目导航

无锡日报:“实干兴所”终不悔

——记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所长罗世能

省原医所所长罗世能(右3)和同事们一起研制开发新产品(吕枫 摄)

    他常年搏击在核医学药物前沿领域,用一流的科研成果赢得多项个人荣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省首届十大优秀发明人……从科研专家到研究所“掌舵人”,实现华丽转身的他,带领全所同仁开拓创新,再度摘得一项项大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省科技进步奖、省专利优秀奖、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他,就是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所长罗世能。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累累硕果背后凝聚着他20余年的艰苦努力和付出。
 
    做科研,他孜孜不倦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心肌灌注显像剂99Tcm-MIBI、脑灌注显像剂99Tcm-ECD需从国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罗世能亲自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99Tcm-心脑显像剂研究》。

  做科研不但意味着枯燥,更意味着艰辛与危险。“射线”看不见,摸不着;化学试剂挥发性大,毒性强。罗世能却全然不顾这些危险,常年泡在实验室里。由于长时间接触化学物质,加上精神高度紧张和过度劳累,他面部神经出现了轻度瘫痪。但他却不下火线,继续拼博在科研一线。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目终获成功,并荣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先进适应科技成果新产品展览会金质奖。

    1992年,罗世能又啃上了一块 “硬骨头”:省卫生厅“八五”攻关课题——“非离子型X-CT造影剂碘海醇”的研究,该产品有“液体金子”之称,国外进口价格100毫升高达600多元。为购买一种不常见的原料,他带着助手来到数百里外的偏僻小镇,回来却找不到任何运输工具,他们硬是走了整整2个小时,用双肩把几十公斤原料扛到车站。更为棘手的是,其中一种原料国内根本没有生产,而这一原料的进口价比碘海醇本身还贵。“既然无路可走,就自己闯出一条路”。历经四年多攻关,碘海醇动物造影剂终获成功,填补了我国非离子型X线造影剂生产的空白,并使国产造影剂价格大大降低。值得一提的是,他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已转让的项目产品销售累计达70多亿元。不仅为研究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大大造福患者。

    经过多年辛勤耕耘,罗世能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内重要课题研究,他还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专家,赴马来西亚核技术研究所指导放射性药物合成,使中国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地位和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做管理,他创新实践

    1998年,罗世能走上所领导岗位,从一名科研人员转身为一名管理者。采访中,罗所开玩笑地说自己“很笨”,“我做事情只能专注一件事,做科研时兢兢业业做好科研,做管理时认认真真做好管理”。无论是当年搞科研,还是如今抓管理,他始终保持着科研人员特有的勤奋、务实的作风,勤勉地完成每一项工作。2005年,罗世能升任“一把手”后,他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他向全所许下了“富民强所”的诺言,并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人才是事业的基础,是发展的关键,“只要栽好梧桐树,就不怕引不来金凤凰!”他先后投入巨资提高全所的硬件设施水平,改善科研环境,先后建起国内一流的正电子药物研究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室等。据统计,近年来该所在硬件设施上的投资超过8000万元,为科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软环境。一次为了引进一位女博士,他顶着炎炎烈日,“三顾学校”去“请”她。最终女博士被所长的诚意所感动,和丈夫(同样是博士)双双“加盟”原医所。近年来,原医所先后引进培养博士10多名、硕士20多名,走出了一大批的核医学领域青年骨干科研人才。

    对待下属和年轻同志,他只有无私地付出,对待自己却又是那样“苛刻”。当上了“一把手”后,他至今仍“蜗居”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办公,办公室所用的空调居然还是窗式的,直到去年才换掉。一年的临近中秋节,一位参加基建投标的商户悄悄邮寄给他一盒月饼,他却原封不动地寄了回去。(无锡日报 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