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栏目导航

无锡日报:他有一双诊断肿瘤的“火眼金睛”

——记第二届省、市医德之星江原医院超声科主任邬宏恂


 
  邬宏恂,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超声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从医18年来,他主持省卫生厅科研项目等课题两项,两次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并在美国及欧洲超声年会发表论文三篇,参编专著两部。他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局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学以致用,练就精确诊断好眼力

  熟悉邬宏恂的同事都知道,他的成绩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别人结束工作休闲时,他却仍对着电脑看文献、写文章。虽然业余生活很单调,但他说:“我热爱这份工作,每次当我学到的知识能够帮助到更多患者时,我就越学越有劲。”凭着这股劲,邬宏恂也越来越见多识广,练就了一双B超室里的“火眼金睛”。

  2004年,一名50多岁的农村妇女来到院就诊,她颈部有一个鼓起的包块,但没有发热等异样症状。先前外院医生怀疑是甲状腺肿瘤,患者又到另一家大型医院做了CT检查、请专家会诊,结论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然而,邬宏恂反复查看却认为不是肿瘤,有可能是异物化脓后所致。他详细询问患者有没有被鱼刺卡过。患者这才想起,自己在两周前曾被鱼刺卡到,“但我当时吃了个饭团就咽下去了……”经手术发现,鱼刺由喉咽部与食道连接的“软地带”进入颈部软组织并隐匿在一个皱褶处,而通常情况下鱼刺是不可能出现在这里的。邬宏恂诊断是:异物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不是肿瘤。结果,他“挑战”权威的判断得到了事实的证明,手术中取出了一根2厘米左右长的鱼刺和高度化脓的肿块。

  2010年,一位16岁的苏州姑娘被诊断为颈部结核来江原医院复诊,然而邬宏恂没有掉以轻心,而是在B超影像上细细观察,终于发现了一些极其微小的异常,后来给出的判断也让人意外: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我曾经在国外文献上看到过类似的病例,它的恶性程度很高,通常在15-23岁的年轻女性身上高发。”与外科医生几番沟通后,邬宏恂说服小姑娘接受了甲状腺肿瘤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了他的超声判断,也避免了一场因误诊而错失治愈良机的生命悲剧。术后多年来,小姑娘一直很健康。

  ●勇于创新,争超声医学话语权

  2013年10月,在德国城市斯图加特的第25届欧洲超声年会上,一位因脚趾骨折拄拐而来的中国年轻人显得与众不同,他就是本次年会我省唯一参会的医生邬宏恂。他受邀在大会向欧洲各国的内分泌科、外科和放射科专家作学术报告——超声实时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局灶性桥本甲状腺炎。在座的外国专家个个临床经验丰富、工作资历深厚,但邬宏恂的演讲却令国外同行对这位中国医生刮目相看,啧啧称道。

  其实,就医院规模而言,邬宏恂所在的江原医院也许在省内都排不上号,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基层医院的工作岗位上,他没有妄自菲薄,18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做出了一番出彩的成绩。2012年,他作为我国唯一参会医生受邀参加美国超声年会并做壁报交流。他不断刷新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查的精准纪录,对3-5毫米肿块穿刺检查的成功率大大高于同业水平,甚至可对最小1.6毫米的肿块实施准确穿刺。他率先在影像学领域积累了以超声实时弹性成像辅助超声引导甲状腺细针穿刺,进而提高检查成功率的实践经验,这一成果于2013年发表在内分泌专业杂志 《En-docrine》上。超声科日常工作很忙碌,门诊加体检有时一天要检查500人次。可贵的是,邬宏恂并没有在日复一日的繁忙中遗忘事业初衷,而是当起了“有心人”。2010年起,他边工作边整理收集甲状腺及颈部常见疾病的300多个病例1000多幅超声和病理图像。历时3年多,邬宏恂主编的《甲状腺疾病超声诊断图谱》终于在2014年出版成书。(魏利)(无锡日报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