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还是普通医生时,他敢于“挑战”权威,坚持自己的判断;他“无中生有”,发现了罕见的甲状腺肿瘤;他还对1.6毫米肿块成功穿刺检查……他是江原医院超声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邬宏恂。
“挑战”权威,坚持己见
江原医院是全省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权威医疗机构。1997年,刚毕业的邬宏恂来到医院影像科工作,在高学历人才济济的医院,起初他并不显眼。直到2004年的一起病例令全院专家学者对他刮目相看。当时,一名50多岁的农村妇女来到医院就诊,她颈部有一个鼓起的包块,但没有发热等异样症状。先前外院医生诊断怀疑是甲状腺肿瘤,患者到无锡另一家大型医院做了CT检查、请专家会诊,结论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然而,邬宏恂反复查看,认为并不像肿瘤,而可能是异物化脓后所致。他详细咨询患者有没有可能误食了尖尖的麦穗或者鱼刺。患者这才想起,自己在两周前曾经被鱼刺卡到,“但我当时吃了个饭团就咽下去了,后来没事。”手术后才知道鱼刺由喉咽部与食道连接的“软地带”进入颈部软组织并隐匿在一个皱褶处,而通常情况下鱼刺是不可能出现在这里的。邬宏恂仍坚持自己的判断:异物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不是肿瘤!结果,他“挑战”权威的判断得到了事实的证明,手术中取出了一根2厘米左右长的鱼刺和高度化脓的肿块。
“无中生有”,发现罕见肿瘤
16岁的苏州少女小燕(化名)因为颈部有几个小块来到江原医院前,她已经被苏州的一家大医院诊断为颈部结核。在B超检查中,她的甲状腺确实看不到有肿瘤的迹象。然而,邬宏恂却从“无”中看到了“有”。他从患者的其他微小异常入手,循着相关蛛丝马迹,最后给出他的判断: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我曾经在外国医学文献上看到过类似的病例,它的恶性程度很高,通常在15-23岁的年轻女性身上高发。”与外科医生几番沟通后,邬宏恂说服小燕接受了甲状腺肿瘤手术,避免因误诊而进一步延误手术良机,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他的判断。术后2年来,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定期回医院进行随访。
1.6毫米,挑战穿刺检查极限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查是甲状腺肿瘤术前检查的金标准。该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并诊断体积较小的恶性肿瘤,帮助患者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标,同时也能降低甲状腺肿瘤误诊率,避免盲目手术。该检查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如今,邬宏恂积累了丰富经验,对3-5毫米肿块穿刺检查的成功率大大高于同业水平。近日,他成功完成一例1.6毫米肿块的穿刺检查,创下又一极限记录。
耐住寂寞,潜心科研
了解邬宏恂的人都知道,他对疑难病例的准确判断并非靠运气。作为医院超声科主任,他带领6个人的团队,每天完成常规诊疗近五百人次。工作再忙,回到家后的他每天要花上至少三、四小时学习、钻研业务。“我热爱这份工作,每次当我学到的知识在实际中可以应用,帮助更多的病人,我就越学越有劲了。”今年3月,他的论文被美国超声同行认可,受邀到美国参加年会,这也是本次我国大陆地区唯一参加此会的医生。近年来,他两次荣获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目前在研吴阶平医学基金项目一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参编《甲状腺病理诊断》等书。(小陆、张瑛)(无锡日报 2012.06.19)